字級:
小字級
中字級
大字級

共修的力量,「不怕短、只怕斷」 / 葉淑玲菩薩

112/4/16雲來別苑菁英禪修營共修,由總護常正法師帶領。

此次禪修主要以聆聽聖嚴師父的開示:「願心」及「默照的方法與心的層次』最為受用。此外,法師諄諄教導禪修的基本方法,從八式動禪,坐姿,瑜珈伸展,經行及「龍含珠、鳳點頭」(吃飯禪)的典故解說等,均貼心示範,鉅細靡遺的詳細引導與解說;最後,大堂分享及法師總結。短短一日禪,很快的就過去了;眾生在享受豐盛的心靈饗宴後,依依不捨地,互相鼓勵再精進、不同道場再相會;法喜充滿,圓滿道再見。

聖嚴師父開示:「凡夫重結果,菩薩重過程」、「默照在生活中,非在蒲團上」

一、「願心」:

「願心」即「菩提心」,「菩提心」又可分為大菩提心(即自覺覺他)及小菩提心。依《大智度論》記載,又可分為「初發心的菩提心」、「修行過程中的菩提心」及「實證的菩提心」。前提是需發成佛誓願,即無上菩提心,也就是發大菩提心;依《般若》、《方等》及《法華》等經書記載,重要的是不忘「發願受戒」,即「四弘誓願」及「三聚淨戒」。而修菩薩道,行菩薩行,則需發無上菩提心,也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即發無上正遍之覺心。

一般而言,凡夫重「結果」,而菩薩重「過程」;也就是凡夫怕「結果」,

賢者怕「造業」。故不結惡因,不造惡果;菩薩畏因,凡夫畏果。而聖果聖道,菩提果菩提道,即成佛的結果。成佛的過程即成佛的因,需信()成就(信滿足)。釋迦牟尼佛況且經十劫才成佛!發菩提心與自我中心(煩惱、執著)是相對的。而「煩惱」與「執著」相對於「無我的空」,即無我的智慧,即能解脫。菩薩以眾生為福田,度人(成佛)以人身,人間佛教以五蘊()為工具。

二、「默照的方法與心的層次」:

禪修對放鬆身心(或放下身心),尤其對腦神經的放鬆特別有用。禪修前的運動目的在身心一致,從中體驗自己身心的狀態。身是「不觸事而知,不對緣而照」,而如何放下念頭?當我在念頭時,應視為「不重要」,「不當對象」,而能進入「統一心」。而當心念展開:「散亂心」時,應「不理他」,而至「集中心」;當念頭愈來愈少,正念分明,念念分明時,即達「統一心」。亦即身體進入整個大環境中,內外統一,統一心理狀態時,即「不是我」。當「徹底放下」即「開悟」。另外,重要的是,「默照在生活中,非在蒲團上」。

汲取不同法師的教導精華,逐步修正調整禪修方法

大眾很珍惜此次禪一,讚嘆雲來別苑氣場好,同修道友善良。另常正法師教導細膩體貼,更是令人讚嘆!不僅教導調呼吸、乃至於示範及調整姿勢,頗為受用;藉由參加不同場次的禪修活動,汲取不同法師的教導精華,而逐步修正調整自己的禪修方法。

讚嘆共修的力量,「不怕短、只怕斷」,讓默照在(運用)生活中。「菩提心」即「度自己」,也是「度眾生」;更應用方法在禪坐及生活當中。有菩薩是從多倫多遠道而來,更有菩薩克服萬緣來參加,互相鼓勵,有願就有機會。分享禪修對身心有幫助,共修有溫暖,菁英資深者更鼓勵自超新進者持續參加禪七及菩薩戒。更讚嘆雲來別苑餐食的美味(調飲食),感恩眾多義工菩薩的護持,成就此次禪一活動。

把家人、同事照顧好,就是菩薩道

總護常正法師以人生不一定有下一個30年,以佛法為人生方向之信眾案例為例,鼓勵大眾受菩薩戒。無論資深菩薩或自超菩薩,在不同法師帶領下,傳授方法與學習重點不同,每一個「境」也不同。大眾應把握每個共修機會,常回來修習,對自己生命是有幫助的。只要「初發心」在,不跌倒,只要不為自己,容易站起來。為何學禪修,為何學佛法?想想自己的初發心,將漢禪佛法運用於生活中練習。

依《六祖壇經》「離道別覓道,終身不見道」,家庭、公司是我的道場,處處是修心的地方。法師開示「善觀因緣」,做最好的反應,把家人、同事照顧好,就是菩薩道。期許大眾常回來充電,你的安定就是道場的安定。感恩今天內外護法成就,亦感恩大眾成就圓滿此次禪一活動,大眾真有福報及功德,功德即是往自己內心的關()照。

TOP